缢蛏怎么辨认前端后端(缢蛏靠什么捕食)
原标题:缢蛏怎么辨认前端后端(缢蛏靠什么捕食)
导读:
蛏壳原形态1、壳顶不突出,形似竹筒,前端和后端开口。壳缘呈截形,前缘倾斜,后端圆润,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。外韧带黄褐色,壳面光滑,壳皮为黄褐色。生长线细密,从前缘开始平行于...
蛏壳原形态
1、壳顶不突出,形似竹筒,前端和后端开口。壳缘呈截形,前缘倾斜,后端圆润,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。外韧带黄褐色,壳面光滑,壳皮为黄褐色。生长线细密,从前缘开始平行于腹缘,靠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。足部细长,呈柱状。
2、【原形态】 一般壳长40-85mm,高约为长的1/3,宽为长的1/5-1/4。壳顶略靠背缘前端,约壳长的1/3处。背腹缘近平行,前后端稍圆,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。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,短而突出。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,故名缢蛏。
3、形态特征 蛏子贝壳长,质薄脆,两片合抱成竹筒状;壳表面光滑,无放射肋,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;生长线明显;足部肌肉发达,前端尖,左右扁;水管短粗,具环节;末端有触手,表面有相间排列的黑色和白色条纹。
4、蛏用水管呼吸。形态特征:贝壳长方形而两端纯圆,长约4~5厘米,壳顶靠近前方。生长线显著,两片贝壳相等;壳面为黄绿色,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。贝壳关闭时,前后端开口。栖息于河口附近和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的软泥沙中。以足掘穴栖居,深达10~20厘米,足部朝下,涨潮时。
5、竹蛏科竹蛏属动物软体动物。缢蛏一般是指蛏子,为海产贝类,是一种竹蛏科竹蛏属动物。蛏子贝壳为长方形而两端纯圆,长约4~5厘米,壳顶靠近前方,生长线显著,两片贝壳相等,壳面为黄绿色,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。
缢蛏的形态结构
1、缢蛏的形态特点与结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: 贝壳: 缢蛏的贝壳脆而薄,形状呈长圆柱形。 前后端均开口,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。 贝壳前缘稍圆,后缘略呈截形,颜色通常为蛋黄色,内部为白色。 足: 缢蛏具有斧足,这种足大而活跃,能够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动。 受惊时,缢蛏能迅速缩入洞内,利用斧足实现快速逃避。
2、缢蛏由贝壳、足、水管、外套膜4部分组成。贝壳脆而薄,呈长圆柱形,前后端均开口,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,前缘稍圆,后缘略呈截形。缢蛏的鳃是主要的呼吸器官,左右各两瓣,较狭长,位于外套腔中,基部系于内脏块两侧和围心腔腹部两侧,横切面呈“W”形。缢蛏一般指蛏。蛏子为海产贝类。软体动物。
3、缢蛏的形态结构如下:缢蛏是一种双壳贝类,它的外部形态呈现出贝壳长而窄的特点。缢蛏的贝壳长度通常是其宽度的两倍以上,且呈现出淡黄或淡褐色。在贝壳的内部,有一层薄膜,这层膜可以将贝壳的内表面分为两个独立的腔室,分别为前腔和后腔。
4、- **外形特征**:蛏子具有长条形的壳,两端圆润,整体形态类似于长方形,但更为细长。壳的表面通常呈现黄绿或黄褐色,质地薄而脆。蛏子的壳长度一般在8厘米左右,其中缢蛏(Sinonovacula constricta)是市场上常见的一种,个头相对较小且短,壳薄而肉多,肉质软嫩。
5、缢蛏的贝壳形状独特,呈长圆柱形,壳体薄而脆弱,半透明,长度通常在40-85毫米,高度约为长度的1/3,宽度则为长度的1/5-1/4。壳顶位于壳的前端三分之一处,靠近背缘。背腹缘近平行,前端和后端稍圆,壳口在两壳闭合时可见。
怎么解剖缢蛏
缢蛏,属于软体动物门,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,因此属于双壳类。打开贝壳,可以看到缢蛏柔软的身体被一层肉质膜所包裹,这层肉质膜称为外套膜,外套膜分泌的物质能够形成坚硬的贝壳,保护其柔软的身体。缢蛏身体的前端长有一个强有力的足,它能够缓慢地移动。
解剖缢蛏:缢蛏属于软体动物,其特征是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,因此被称为双壳类动物。打开贝壳,我们可以看到缢蛏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一般的肉质膜,这就是外套膜。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了坚硬的贝壳。缢蛏身体的前端拥有一对强有力的足,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。
在缢蛏身体的后端,可以观察到两个相邻的圆管,分别是入水管和出水管。通过这两个管道,缢蛏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,能够摄取食物并排出残渣。图中标注的部位是缢蛏的腮,这是缢蛏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。
在海边采集贝类标本,不需要很特殊的工具,只要带一个装标本的小桶和几个玻璃瓶,以及采标本用的镊子、铁锨、斧头、凿子等就够用了。镊子是夹标本用的;锨是为挖掘在泥滩、沙滩上凿穴生活的双壳类如缢蛏、蛤仔等而准备的;斧头、凿子是用来采集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固着或钻穴生活的贝类的。
光照强度为 1000lx~2500lx,充气,用水泵在池中抽水形成水流,每天换水 2 次,每次换水量 100% ,且每天清洗池壁、池底。驯养期间水温 1 0 ℃~1 4 ℃,海水 pH0~盐度 27‰~30‰。褐牙鲆对环境和饵料的改变比较敏感,刚入池 1 0 天内极少活动且拒食。
缢蛏的前端和后端怎么区分
缢蛏的前端和后端区分方法如下:位置关系:在形态上,缢蛏的“前端”位于其身体的相对前侧,“后端”则位于相对后侧。开口和连接:缢蛏的“前端”具有开口,这是其身体的第一个开口,而“后端”则一般是闭合的或者开口相对较小。缢蛏指的是蛏子,一般指蛏(竹蛏科竹蛏属动物)。
缢蛏由贝壳、足、水管、外套膜4部分组成。贝壳脆而薄,呈长圆柱形,前后端均开口,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,前缘稍圆,后缘略呈截形。缢蛏的鳃是主要的呼吸器官,左右各两瓣,较狭长,位于外套腔中,基部系于内脏块两侧和围心腔腹部两侧,横切面呈“W”形。缢蛏一般指蛏。蛏子为海产贝类。软体动物。
贝壳: 缢蛏的贝壳脆而薄,形状呈长圆柱形。 前后端均开口,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。 贝壳前缘稍圆,后缘略呈截形,颜色通常为蛋黄色,内部为白色。 足: 缢蛏具有斧足,这种足大而活跃,能够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动。 受惊时,缢蛏能迅速缩入洞内,利用斧足实现快速逃避。
缢蛏的水管有二个,靠近背侧者为出水管,又是泄殖出口,靠近腹侧者为进水管,是海水进入体内的通道.进水管比出水管粗而长。缢蛏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,靠足部挖掘,穴居于潮间带的软泥或泥沙滩内,前端向下,后端朝上。每个蛏体有一个固定的垂直洞穴,穴上有2个小孔,为出、入水管伸出处。
缢蛏的入水管在前端还是后端
缢蛏的水管有二个,靠近背侧者为出水管,又是泄殖出口,靠近腹侧者为进水管,是海水进入体内的通道.进水管比出水管粗而长。缢蛏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,靠足部挖掘,穴居于潮间带的软泥或泥沙滩内,前端向下,后端朝上。每个蛏体有一个固定的垂直洞穴,穴上有2个小孔,为出、入水管伸出处。
位置不同、长度不同。出水管位于缢蛏的背侧,靠近泄殖口,是缢蛏排泄废物的出口。入水管位于缢蛏的腹侧,靠近头部,是缢蛏从海水中摄取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入口。缢蛏出水管入水管相比进水管比出水管粗而长。
缢蛏的水管有二个,靠近背侧者为出水管,又是泄殖出口,靠近腹侧者为进水管,是海水进入体内的通道。进水管比出水管粗而长。
缢蛏身体的前端长有一个强有力的足,它能够缓慢地移动。后端则是两个相邻的圆管,这两个圆管分别称为入水管和出水管。在水的吸入和排出过程中,缢蛏能够摄取食物并排出食物残渣,以此维持生命活动。缢蛏的身体结构中,外套膜不仅保护着其柔软的身体,还参与了贝壳的形成。
入水管和出水管伸出洞口,引进水流,以行呼吸、摄食硅藻和排出废物。雌雄异体,体外受精。前、后端开口,前端为足孔,后端有水管伸出。壳顶不凸出,其位置随不同的种类而异,有的在壳的最前端,有的在贝壳中央略靠前方。
蛏,是竹蛏科的一种贝类。它壳质脆薄,呈长方形,背腹缘近于平行,前、后端圆或截形,壳面披一层黄绿色或黄褐色的壳皮,宛似两枚破竹片。它的肉黄白色,常伸出壳外。栖息环境 蛏栖息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中、低潮区的泥沙里,以足部掘穴居住,以水管进行呼吸和摄食。